时间:2019-4-27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导语:岁末年终,一年的沉浮进退都成过往,在归家日,让我们一起跟易中天老师一起品读唐诗。领略春晓、秋思、山梦、江野、边塞的风景和情愫。

扫码订阅全年《商学院》

获赠该书

终南山○王维

太乙近天都,连山接海隅。

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。

分野中峰变,阴晴众壑殊。

欲投人处宿,隔水问樵夫。

写山景,王维首屈一指。

这首诗写的,是他曾经隐居的终南山。

终南山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。广义的终南山,就是西起甘肃省天水市,东至河南省陕县的秦岭。位于秦岭山脉中段、长安城南又叫太乙山的那部分,则是狭义的终南山,也是王维的终南山。

所以开篇就说:太乙近天都,连山接海隅。

天都也有两种解释,一是指唐都长安,一是指天帝之都。仔细想想,后一种是。毕竟,终南山主峰海拔两千六百多米,当然接近天廷。而且,也只有站在这里,才能看见自西向东的山峰延绵不绝似乎直到大海之滨,尽管“接海隅”是想象和夸张。

事实上本诗的观察点恐怕只有一个,那就是终南山主峰,虽然对这首诗历来有不同解读,比如说首句是山下仰视,第二句是山上俯瞰等等。但那样就讲不通全诗,或者会讲得支离破碎。

不妨来看后面几句。

第二联: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,其实是“回望白云合,入看青霭无”。之所以用了倒装句,是由于格律的要求,因此“看”要读如堪。青霭则就是白云,只不过在山下观看时,它们在树木的映衬下带有淡淡的青色。但是登上峰顶,不要说淡青色,就连云雾也不见踪影,因为人已经在云雾之中。这时回头再看,但只见成片的白云环绕着山腰,把主峰变成了茫茫云海中的孤岛。

这就是“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”的意思。

分野中峰变,阴晴众壑殊,也是倒装句。站在峰顶,山南山北的区别一目了然。那些峰峦和沟壑,有的向阳,有的背阴,都纷纷呈现出不同的光影,显得阴晴不定,还变化万千。如果置换成诗的语言,也许就叫:中峰分野阴晴变,万壑千山气象殊。

无疑,这仍然是在主峰所见。

最后两句就无所谓了。欲投人处宿,可能在下山途中,也可能在山顶就已经想起。但不管怎么说,这座山都是空旷幽深的。无论在哪里寻找住处,也都只能隔水问樵夫。

然而这正是本诗的点睛之笔。它可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,也可能是诗人的精心选择。但即便是刻意谋划,也非常自然。正因为自然而然,所以尽管接在自然景观的后面,却并不突兀,反倒由于有人间烟火的气象,而平添了诗情画意和无穷趣味。

不信,你换两句试试。

鸟鸣涧○王维

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

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

本诗仍是写山,只不过是近景。

主题则只有一个字:静。

静到什么程度呢?

桂花落下来都能感知。

当然,是春天里迟开的桂花,也就是春桂。

这并不容易。桂花非常细小,落在地上几乎没有声音,照理说听不见。当时又是晚上,月亮还没有出来,因此也看不见。有人认为靠的是触觉和嗅觉。但,桂花落在身上能有多少重量?飘落之时的芳香跟挂在树上又有什么区别?难道诗人嗅觉之灵敏,竟然能够捕捉到落花飘香的轨迹?恐怕靠不住。

那么,桂花落了,怎么知道?

大约也只能是听见的。

听得见,则是因为闲。

闲,其实是心静,何况四周也静。春花不再怒放,鸟儿也各自还巢,小动物们都睡了,寂静的山中听不到半点声息,桂花飘落时那窸窸窣窣极其轻微的声音便变得清晰可辨,真真切切,同时也更让人觉得这深山空旷幽密,静谧朦胧。

这就叫: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

人闲,所以听得见桂花落地。

夜静,所以更显得春山安宁。

也就在这不知不觉时,月亮升起来了。

月亮应该是又大又圆银光闪闪的,这才会惊醒那些原本已经入睡的山鸟,出自本能地叫了起来。时鸣,就是时不时,也是你一声我一声。那些清脆的鸟鸣落入春涧,甚至会激起浪花。

但,本诗的主题不是“静”吗?

当然是静,却并非一点声音都没有。完全没有声音,那可不叫静谧,得叫僵死。实际上,正如听得见足音才是空谷,听得见鸟鸣也才是静夜,只要不是百鸟齐鸣锣鼓喧天就好。

这就叫:此时有声胜无声。

更重要的是,月出峰峦,满谷生辉,这才空灵而不空洞;鸟鸣树梢,声落春涧,也才清寂而不死寂。更何况月光柔和似水,桂花轻盈如梦,又何妨有一首小奏鸣曲来做背景音乐呢?

诗之精妙,莫过于此。

瀑布联句○香严闲禅师、唐宣宗李忱

千岩万壑不辞劳,远看方知出处高。

溪涧岂能留得住,终归大海作波涛。

这首诗,据说是香严闲禅师和唐宣宗李忱的联合出品。

李忱是个传奇人物。他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,母亲则地位卑微,是个宫女。所以在皇族当中,他是受欺负的。他的侄子武宗皇帝甚至派人将他绑架,然后仍进了厕所里。

可怜的皇叔没有办法,只好皈依佛门。

有一次,李忱跟香严闲禅师(也有人说是黄檗希运禅师)同游庐山,看见了瀑布。禅师说:我写了两句诗:但是接不下去。

李忱说:大和尚请讲。

禅师说:千岩万壑不辞劳,远看方知出身高。

这是写实。因为瀑布确实由岩壑中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,又从高处跌落。这样一个历程,当然也只能远看才知道。但出身皇家又皈依佛门做了沙弥(小和尚)的李忱,却难免心中一动,于是脱口而出说:溪涧岂能留得住,终归大海作波涛。

后来,李忱果然做了皇帝,还被称为“小太宗”。

有人说,这就是这首诗的来历。

这当然没有办法证明,也不需要证明。

因为就算没有这传奇故事,诗也挺好。

很朴素,有哲理,意味深长。

何况,写瀑布或山泉,也未必要励志。

白居易的《白云泉》就是另一种态度:

天平山上白云泉,云自无心水自闲。

何必奔冲山下去,更添波浪向人间。

一个是淡泊宁静,云自无心水自闲;另一个是蓄势而发,远看方知出身高;一个是与世无争,何必奔冲山下去;另一个则是壮心不已,终归大海作波涛。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和主张。

哪个更好呢?

不用纠结。你喜欢哪个,便是哪个。

过分水岭○温庭筠

溪水无情似有情,入山三日得同行。

岭头便是分头处,惜别潺湲一夜声。

温庭筠这首诗,似乎更有哲理,也更有情趣。

情趣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了。诗人进山以后,三天之内都是缘溪而行,蜿蜒曲折的小路上便总是有潺潺流水在侧,有如伴侣。然而实际上,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,方向正好相反。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擦肩而过,为什么还要说“入山三日得同行”呢?

也只能理解为溪水前来相迎。

这就真是“无情似有情”了。

因此,走到山顶,就该话别。毕竟,这里是分水岭。下山的路上即便仍然有溪水,而且那才真正是结伴而行,却已经不是这三天处处相逢的老朋友。既然如此,何妨听他潺湲一夜声?

这就是情趣。

只不过,溪水有情是似,诗人有情是实。

至于哲理,则在“岭头便是分头处”一句。

的确,凡事皆有穷尽,人生也难免会有分手的时候。如果走到最高处,或许就该各奔东西。因此,可以惆怅,无须纠结,只要将那一份情感深藏在心就好。来日,或许会在海上重逢。

恩情和友情,都是不能忘记的。

潺湲一夜惜珍重,留待来年听海潮。

书名:读唐诗

作者:易中天著李华摄影

出版社:上海文艺出版社

出版时间:-12

内容简介:

学者易中天,最新力作《读唐诗》,用现代化演绎方式,摄影家视角,风格浓郁的易氏文字,解读心目中56首极品唐诗里的诗情画意。全书共分为春晓、秋思、山梦、江野、边塞五辑,每一辑所选的唐诗,情绪愈渐浓厚。同样的,正文搭配的摄影作品,情绪也随之跌宕,由江南的娇俏、莺歌燕舞,到浓郁的秋思,到萧肃的茫茫大漠、塞外星光。

书后附有详尽的唐诗基本知识:诗体、格律、绝句、律诗、五言、七言、平仄、平上去入、粘对、押韵、对仗,初学者所需的知识无所不包。

摄影插图珍藏版,谈意境、讲故事、品格律,教会你赏析数万首唐诗的基本技法。任意徜徉于唐诗的绚丽世界,易中天《读唐诗》是一种捷径。

点击阅读原文,

参与《商学院》杂志新春伴读活动

赞赏

长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北京哪个白癜风好
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好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candycc.com/ghsp/166545256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